蒙古”史称“蒙兀室韦”,发源于今额尔古纳河流域。蒙古族最早于元初进入贵州,迁入的蒙古族生活方式与当地习俗相融合,逐渐适应贵州环境,也有部分保留了独特的蒙古族文化。贵州省蒙古族,主要散居在毕节市大方县,铜仁市思南县、石阡县,遵义市遵义县、凤冈县等地。
族源印迹
蒙古族来源于蒙兀室韦分支。十三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孛儿只斤家族统一草原各部,于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自此,“蒙古”成为民族名称。蒙元政权建立后,因行政事务等缘故,开始有蒙古族人进入贵州地界。
铁姓改余
洪武十年(1376年),朱元璋颁布了“驱逐胡掳,恢复中华”的政治纲领,南平王铁木健的九子一婿作为元朝勋臣,为避祸,藏匿起原来的姓氏,由“铁”去“失”改“金”,然后去掉“金” 下一横为余姓,举家迁移,四散分离安居。明清时期,铁木健九子一婿的后裔陆续从四川、云南迁入贵州落籍,成为今贵州余姓蒙古族的直接祖先。
返本归源
1983年1月29日,大方县余其鸳、余洪涛、余尚谦、余尚书、余尚友联合签名正式提出申请返本归源,恢复蒙古族族籍,此事得到大方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1984年10月30日,大方县民族识别办公室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文件精神,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和认真审查后识别:大方县余姓为蒙古族。1985年7月20日,大方县人民政府批复余姓群众返本归源为蒙古族。
语言文字
中国蒙古族通用回鹘(古维吾尔)式蒙古文。迁入贵州的蒙古族,因为长年与当地人混居,转而用汉语言文字沟通记录生活,最终,贵州世居的蒙古族不再使用蒙古语,使得当地蒙古语言文字逐渐消逝在历史尘迹中。
民族服饰
贵州蒙古族男装(许觊佳摄)
贵州蒙古族女装(许觊佳摄)
贵州蒙古族服饰在原蒙古长袍基础上改良缩短而来,吸收了古代蒙古族山区骑射服装短小轻便的特征,以适应贵州多山的地理状况,利于在山区行军骑猎。贵州相较内蒙古等北方气候更温暖,因此服装面料也更轻薄。
编辑整理:许觊佳
资料来源:贵州省民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