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黔东南平塘县、惠水县、独山县部分村寨。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称自己的语言为“颂绕”,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寻根溯源
贵州毛南族,自称为“绕印”或“哎绕”,起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可追溯的历史为汉文献记载中的“佯僙人”,并且流传有“佯僙”起源的传说。
议榔之规
“议榔”是毛南族的聚居区卡蒲大七寨,主持协商地方民族事务的社会组织形式。卡蒲大七寨的“议榔”以寨为单位,于每年插秧后,由寨老召集全寨各户家长,聚会讨论,制定“榔规”,并总结检查上年“榔规”的执行情况,然后大宴一餐而散。其议榔会也称“打保福”。
民族识别
1989年11月,贵州省平塘县根据国家民委(1986) 民政第252号文件确定的“从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自身发展出发,对于相互近似的民族集团,即其语言基本相同,民族特点相近,地域相连,而且形成密切经济联系的,尽可能相互合为一体,认定为同一民族”的原则,经过充分的民主协商,本着“名以主人”的精神,认为“佯僙人”与毛南族同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同源词最接近,认定“佯僙人”的族称应为“毛南族”。经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通(1990)106号〕文件批复居住在平塘、独山、惠水的“佯僙人”认定为毛南族。
民族乡的建立
毛南族人口比例较高的平塘县卡蒲乡的群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之规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当地民族关系、经济发展等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可以建立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自治地方或者民族乡”,积极要求建立毛南族自己的民族乡。
1991年7月27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建立卡蒲毛南族民族乡,这是全省唯一的毛南族乡,全乡总人口98%是毛南族。
编辑整理:许觊佳
资料来源:贵州省民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