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艺术 > 民族艺术概况  > 详细页面

甘肃省戏曲及文艺创作简介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 2021年11月01日 阅读量:

  甘肃省境内现有戏曲剧种13个,分别为秦腔、陇剧、曲子戏、民勤曲子戏、陇南影子腔、玉垒花灯戏、灵台灯盏头剧、高山戏、半台戏、南木特藏戏、眉户、京剧、豫剧。其中:秦腔、陇剧、曲子戏、民勤曲子戏、眉户演出团体、从业人员相对较多,剧目创作较为丰富,为省内较为活跃且发展稳定的剧种。

  据《中国戏曲志·甘肃卷》记载:甘肃传统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明清时期,是甘肃戏剧形成、发展、完善的第一个高峰期。明代文献出现了关于西秦腔的记载,这种被称为甘肃调的秦腔成为中国秦腔艺术的早期分支。清代,甘肃秦腔广泛流布全省。清中后期,形成甘肃三路秦腔的流传格局。抗战时期,甘肃因作为大后方汇集了全国各地的著名艺术家和剧种、曲种。京剧、蒲剧、豫剧都是在本时期传入,并异常兴盛。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文化艺术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繁荣、发展阶段。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神奇辽阔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传承有序的戏剧文化,为甘肃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跻身于全国戏剧大省的先进行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剧目常演不衰,多部戏剧精品在全国文艺评奖和展演中屡获殊荣,扩大了甘肃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把推进艺术创作、繁荣演艺市场作为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着力点,作为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作为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的最大增长点,全省各级院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艺术创作生产的各个方面,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努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鼓励和文化支撑的作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推出了一大批具有甘肃印记的精品力作。

  一、艺术创作成果丰硕。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甘肃文艺创作不断“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创作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文艺精品,深入展现了甘肃文艺创作的巨大成果和陇原大地发生的喜人变化。省陇剧院的陇剧《西狭长歌》入选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话剧剧本《天下第一桥》荣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提名;舞剧《彩虹之路》入围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8部终评作品。秦腔《民乐情》荣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提名奖和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提名奖”“配角奖”。花儿剧《布楞沟的春天》被国家民委选调晋京展演,秦腔《许铁堂》荣获全国十大剧种演出优秀剧目奖。交响曲《永远的绿洲——河西走廊》入选文旅部“时代交响——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创作扶持计划”。杂技剧《九色鹿》融合多种艺术形式,以精湛的杂技技巧和高科技手段再现敦煌壁画故事。省陇剧院创排完成《米仓魂》,填补了高山戏大型舞台剧的空白。白银市创排的情景歌舞剧《黄河之上·多彩白银》、定西市创排的秦腔《李时珍》、金昌市创排的音乐剧《焉支花开》、兰州文理学院创排的原创合唱音诗《萨娜玛珂》、兰州城市学院和甘肃省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创排的合唱音诗《相约敦煌》,展现出全省舞台艺术创作的勃勃生机。

  二、文艺演出精彩纷呈。“春绿陇原”大放异彩,2019年来成功组织了90台、158场次舞台剧目和文艺晚会演出,现场观众达21.85万人次,50场网络直播共吸引1.03亿人次网友关注,5次位居新华网全国直播周冠军,形成了“月月有活动,周周有演出、场场有亮点”的常态化演出机制,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高度统一。疫情期间,组织全省文艺工作者开展“艺术战疫”创作活动,通过线上创排展演的方式,创作3600多部(幅)抗疫文艺作品,全网浏览量超过1500万次,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赞誉。“春绿陇原”成为甘肃历史上规模最大、艺术门类最全、持续时间最长、覆盖范围最广、参演单位最多、受众面最大、普惠性最强的演出活动,成为我省文旅融合后文艺展演的新品牌。在文旅部的高度重视和兄弟省区文旅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与第九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式演出任务,组织中直文艺院团和“三区三州”有关省区10个文艺团体、甘肃省内11个文艺团体创排完成《美丽中国·吉祥高原》文艺展演,成为“三区三州”首次联合举办的艺术水准最高、规模最大、参与人员最多、艺术种类最全、参与范围最广的文艺演出,为助力“三区三州”脱贫攻坚战吹响了集结号。高水准完成“一会一节”闭幕式演出,中外联袂文艺晚会《相约敦煌·2019》等7台剧目组成的闭幕式文艺展演,汇集各类艺术样式,为广大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盛宴,极大地弘扬了丝路精神,有力地推动了“一带一路”建设。

  三、旅游演艺蓬勃发展。近年来,全省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打破藩篱抓项目、整合资源做产业,打造旅游演艺精品剧目,开展驻场演出,扩大旅游消费,增强文化产业实力,收到明显成效。全省各级文旅部门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打造旅游演艺剧目,收到明显成效。旅游演艺版《丝路花雨》《又见敦煌》《敦煌盛典》《回道张掖》《天水千古秀》等精品剧目,实现常态化演出,累计演出5100多场,接待国内外游客350余万人次,演出门票收入超过4亿元。大型情景体验剧《天水千古秀》、大型历史情景剧《回道张掖》成功搬上舞台,填补了河西走廊中段和我省东部地区,没有大型驻场演艺的空白。《又见敦煌》荣获“中国独立剧场旅游演艺十强”第三名。大型沉浸式文旅演艺《乐动敦煌》、大型激光水舞秀《记忆盘古》、大型实景剧《张国臂掖》成为文化旅游活动的新项目。舞剧《大梦敦煌》、歌舞剧《骊靬神韵》借助当地旅游节会活动,进一步拓宽旅游演艺市场。同时,文艺演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广泛参与省内外大型活动,先后组织完成2019中国绿公司年会文艺演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世界园艺博览会、第十五届英国伦敦世界华商大会“绝色敦煌——文化时尚秀”、“环游陆丝海丝·乐享如意甘肃”推介会暨主题乐舞《一带一路·相约千年》等重大活动演出任务,向国内外观众充分展示了甘肃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扩大了甘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艺术理论研究成效显著。积极争取各类国家级艺术资金和扶持项目,全力做好艺术类相关项目立项工作。3人次入选文旅部“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省文化艺术艺研所项目《甘肃影戏戏曲文献数字化保护》入选文旅部地方戏曲剧种文献资料数字化影像化保存项目。加快推进艺术创作调查研究,组织相关单位完成《甘肃国有改制院团现状调查研究》和《我省文艺创作有“高原”无“高峰”调研报告》。组织省内专家深入研讨交流、开展田野采风,《中国戏曲剧种全集·甘肃卷》的9个甘肃独有剧种的编撰工作将于今年完成。近年来,我省戏剧界涌现了一批品德高尚、艺术精湛、有理想、有担当的戏剧艺术人才,苏凤丽、佟红梅、窦凤霞、袁丫丫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省话剧院朱衡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文化部第十五届文华奖“文华表演奖”;省陇剧院荣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张添茗、王玉强、乔瑞、何嘉艺、蒲铭婕等小选手分别荣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花”称号。

  

  资料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