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观山湖区朱昌镇长冲村的甘冲寨中,居住着一个自称“岱眊”的苗族支系,其男性的衣服为黑色,并以四个方形图案的绣板来装饰前胸、后背、袖筒等部位。据寨老们说,一百五十年前,清朝黔东南苗族的第三次大起义,被咸丰皇帝调湘军和黔军镇压了这次起义,并下令追杀骁勇善战的“岱眊”苗族支系。
这支人马被迫向西迁徙,并陆续在现在贵阳的乌当区水田的安多,白云区牛场的石龙村、观山湖区朱昌镇的长冲村、清镇市麦格乡龙滩寨等地落脚。在贵阳生息繁衍的“岱眊”苗族支系,传承着十三年一次的杀黄牤牛祭祖的古老习俗。
人们杀了牤牛祭祀祖先之后就吃“牯脏”,然后就跳起古老的《笙鼓舞》,表演者主要是男人们,大暮鼓及直管中芦笙由舞者自奏,音乐主要有“祭鼓调”,用于请木鼓到祭祀场地,“祭祀调”用于祭祀仪式中《笙鼓舞》的伴奏。木鼓是供奉祖先的神器,击法多用一拍一击。芦笙则是与祖先沟通的“叙事”工具。芦笙吹得抑扬顿挫,很有节奏规律的“断点”重复出现,与舞蹈的“屈伸升降步”极为吻合,多音符的快节奏,如装饰音,使曲调极有风格,和音和单音的交替使用,完美的表现了舞蹈反复“升降”的体形特征。整个舞曲风格古朴凝滞,芦笙为六管五声612356的“la”调式中芦笙,舞蹈中,击鼓者的动作自由特征在用鼓捧“逗”和“耍”,故表现出自如诙谐的风格来。而吹笙者的动作机敏、隐蔽,特征在于突出的“踏步”与“转身”,表现出凝滞及凝滞中突发的跳与跃的对比强烈的风格来。整个舞蹈的情绪肃穆,场面宏大。
芦笙舞动作的基本特征是“颠颤升降步”,这种步法的重心很低,“升”时抬腿向前、向右或向后迈步,落地时双腿深蹲,动作特点是“韧劲”,使舞蹈表现出极为原始、古朴的韵味来。传统的《笙鼓舞》传承着苗族特有的笙、鼓、舞的民族文化,并表现出崇尚祖先、勤于耕耘、繁衍生息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在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岱眊”苗族支系各聚居地的祭祀祖先仪式,表演形式、参与人员等方面都发生了各具特色的变化。坐落在百花湖湖边的长冲村甘冲寨的《芦笙花鼓舞》,就是从古老的《笙鼓舞》中衍生出来的。他由男女青年为表演者,女舞者的服饰极具特色,上衣为开襟,衣服的两肩、前胸、后背、衣袖和裤边都有花边,服装用料有棉、麻之分,多以刺绣、织锦、蜡染装饰,其服饰上独特的大印图案主要分布在上衣的前胸、后背、手臂和帽子顶部。图案共有九十九组,分别代表路、河、桥、滩、湾等。表示迁徙路途的艰辛,帽子边缘四周用线串有珠坠,长裙以蜡染制作,象征该支苗族迁徙历史的特殊图形。女子击鼓舞蹈,花鼓呈圆形,用杉木制成圆桶形,用牛皮封住圆桶两端。鼓腰装有两个“鼓耳”用鼓带捆住,挂在左肩上,鼓紧贴左腰下,鼓面向前,右手持鼓捧,挥棒击鼓而跳。主要鼓点是和“散鼓”。主要动作有转体踏步、小跑步转体踏步、四步左前踏步等。男子吹笙舞蹈,所用芦笙为六管五升612356的“la”调式小芦笙,比传统芦笙小,发声清脆悦耳,曲调淳朴,主要舞步与女舞者大致相同。
《芦笙花鼓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浓厚的民族文化,是甘冲苗族独有,它节奏明快、舞步流畅,显示出一种清新、纯真的风格。甘冲的苗族《笙鼓舞》的传承有悠久的历史,在王氏家族已相传二十一代,此舞只在族中相传,不分男女,但每一代都有一至两个传承人,传承人们将此项活动传承至今。
现在的传承人王延礼七十七岁了,还在兢兢业业地传承着甘冲的传统《笙鼓舞》。在甘冲寨中,王荣富五十二岁,他已经对《芦笙花鼓舞》的舞队进行了积极的组织,不计报酬的管理,尽心尽力地教授舞蹈技艺等。有三十余年,他还准备在校园中组织发展《芦笙花鼓舞》的后备力量,以便把《芦笙花鼓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