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受历史和地理因素影响,当地经济发展滞后,贫困现象较为普遍。凤和村隶属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新寨镇,是武陵山区众多村落中的一个贫困村庄,其贫困原因和铜仁市其他贫困村落有着诸多共性。因此,研究凤和村的致贫原因并提供相应对策,对铜仁市其他民族村的脱贫攻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凤和村基本村情
凤和村地处武陵山脉主峰、佛教名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西部群山之中,山与山之间坡大而缓,可耕作的斜坡、旱地和梯田呈梯次分布,村里没有可供灌溉的河流,是典型的山地农业村落。村子距新寨镇所在地11.2公里,共14个村民组,358户1372人,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散居在周围山上,生计方式以传统小农经济和劳务输出为主,村里缺乏商品经济和第三产业。
二、凤和村的致贫原因
2018年8月,笔者在凤和村驻村攻坚队与村委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通过实地考察、走访村民、参与整理当地扶贫资料,归纳分析出了凤和村的致贫原因。
(一)位置偏僻闭塞,物资流通不便
坐落在武陵山区的凤和村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传统村落,地理区位偏僻、地形切割封闭,严重阻碍了凤和村的对外交往,物资流通非常不便,即使时逢丰收,也会因信息与交通不畅导致农产品错过售卖最佳时间,影响村民的经济收入。
(二)技术应用薄弱,信息滞后
随着科技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贵州农村地区传统经济转型也随之加快。但是,地理区位、资源结构、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却严重制约了凤和村的生产发展。村民付出大量劳动时间和精力,却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即便有剩余产品,也因高昂的区位成本、低端的生产技术、滞后的市场信息而难以售出,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导致了凤和村民生活上的贫困。
(三)医疗条件有限,保障不足
“因病致贫”是凤和村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凤和村医疗条件有限,因而生病对于农村普通家庭影响极大。由于医疗普及水平有限、医疗技术简单,加上社会经济成本的增加,疾病对于当地村民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近年来,国家新农合政策的实施,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负担。即便如此,医疗条件的有限也使疾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村民致贫的隐性风险。
三、凤和村实现精准脱贫的对策建议
根据凤和村的村情并结合当地政府的扶贫实践,笔者认为,凤和村要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应加强“土地出租、政府统筹、以工助扶、医疗保障”四方面的制度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凤和村的脱贫进程。
(一)土地出租,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目前,凤和村村民大量外出务工,留守村民大多文化程度有限、劳动力素质较弱。因此,建议当地政府把凤和村现有闲置土地分类规划、出租经营,发展农村立体经济模式,将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和“精准扶贫”政策相结合,统筹当地山林资源——将山腰以上开垦的坡地和石漠化的土地集中出租,依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状况,进行连片经果林木种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并做好防护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工作;在山腰以下的坡地,集中连片种植其它适宜生长的农作物;在山凹平地上,利用现代科技集中种植能快速进入市场供应的季节性农作物和非季节性农作物。同时,凤和村可依托山区立体经济模式,发展“观光-经济”混合型种植业,如发展生态花卉产业,积累经果林、花卉、农业观光等资源。
(二)政府统筹,探索集体经营模式
笔者在调研中看到,凤和村驻村攻坚队和村委其他工作人员通过反复走访当地农户、精准了解贫困农户情况、结合国家扶贫资金、协调贫困农户入股合作、牵头联系地方企业、联系技术人员对村民进行农产品种植技能培训、企业收购农产品并分红给入股贫困户等工作,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助推村民脱贫。目前,凤和村整合了一部分村落劳动力资源,建议在未来一段时期,凤和村加大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力度,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运用好行政力量,沟通买卖双方的市场渠道,整合市场资源,积极调控和引导当地市场,为农产品适销对路提供保障。
(三)以工助扶,充分利用留村劳动力
“以工助扶”是在扶贫过程中充分发挥当地留村劳动力作用,通过村集体项目,按出工多少付给报酬,这成为助推脱贫的一种手段。虽然当地已经开始以出工获酬的形式对留村劳动力加以利用,但是凤和村还应细化本村劳动力类型,发展相关项目产业。首先,在建设农村公共工程时,把本村能够从事劳动的村民利用起来,结合国家专项资金,规划好当地村民的住房,确保住房尽量与道路设施配套。其次,在集体经济经营过程中,因地制宜地通过立体经济模式,进行便捷简易的蔬菜、瓜果等种植业生产,把当地能从事简易体力劳动的人组织起来,出工获取酬劳。最后,当地村民还可以进行小批次的家禽养殖,依托村合作社的市场渠道,既解决自身的肉质食品需要,又利用好本土人力资源做好乡村建设。
(四)卫生医疗,健全乡村医疗机制
凤和村的扶贫实践还应注重医疗工作。昂贵的医药与治疗费用对于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的农民来说,是致贫的一个因素。在凤和村这样的边远农村,“不怕钱少,就怕病找”,遇到大一点的疾病,致贫的机率也相应增加。当前,凤和村医疗卫生条件还有待提升,在基层医疗卫生网点建设和医疗资源的投入上还有很大空间。因此,相关部门还应投入一定的医疗资源,减轻因病致贫几率。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