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凌诺夫斯基,英国功能主义创始人之一,生于波兰克拉克夫,最初兴趣是物理和数学,后来对哲学感兴趣,因读《金枝》而最终对人类学产生浓厚兴趣。1914年去新几内亚考察,因一战爆发,被迫留在当地,此后陆续作了约两年的调查。1920年回国,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并在此期间培养多名人类学家,如埃文思-普理查德、格拉克曼、弗斯、帕森斯、利奇、费孝通等。1938年访美,又因二战,在朋友劝说下留美任教,并到墨西哥查波泰克人聚居地展开市场调查,试图做经济人类学研究。直至1942年因心脏病去世。代表作有《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野蛮人的性生活》《自由与文明》等。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进化论学派把文化的发展看作是一连串的、依一定次序演化发展的阶段,是一种假设,不是科学的。同时,他认为传播和历史学派也多少是靠猜度来解释文化、重构历史的,因而也不可靠。
马凌诺夫斯基承认早期受到了涂尔干影响,但后来他的研究并没有按照涂尔干的社会学方向走,他认为涂尔干夸大了人的社会性,忽视了个体差异。因此马凌诺夫斯基试图用冯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修正涂尔干的思想。因此,他的功能主义是二元性的,在这种社会和个人的二元中,他更加强调个体需要。他认为人是动物的一种,因此应该首先满足生理需要,而为了满足生理需要,人就为自己建立了新的、派生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文化。他强调文化最终应该满足个体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人就必须合作,建立一套秩序,必须提供各种组织社会和维持活动的办法,这就需要建立制度。因此,制度是满足个人的文化需要的一套体系。
马凌诺夫斯基认为文化实际是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需要理论是文化功能论的核心,他指出,人作为生物和社会人有两种需要:基本需要和派生需要。基本需要是生物需要。人们在创造以满足基本需要的过程中创造了派生需要,就是派生的环境,即文化的需要,它要满足人类扩大其安全与舒适做的各种努力。
马凌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强调的是身体的基本需要,他始终对人的本性或他称之为社会制度背后的“心理原则”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主张文化是一个整体,任何文化现象都应置于文化整体中去考察,反对寻找文化的历史起源,主张共时性研究,以功能的眼光解释一切。就动态的眼光看活动类型而言,可把文化分解成诸如教育、社会管理、经济、知识体系、信仰和道德以及创作和艺术表达形式等一些方面。他认为,功能人类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一切制度、风俗、器具及思想的功能。
资料来源: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参考资料:
[1]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04.
[2][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张云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