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作 > 民族团结进步  > 详细页面

根植大地枝繁叶茂 水乳交融团结花开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彭泺 2018年08月30日 阅读量:

创建工作走进呼伦贝尔市机关。

将创建工作延伸到家庭。

创建工作进学校,老师给孩子们讲解五星红旗的含义。

鄂温克包商村镇银行的员工骑马为牧民们送去金融服务。

鄂温克包商村镇银行的员工向客户宣传金融知识。

鄂温克族牧民收到医保证喜笑颜开。

呼伦贝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农牧民民族服饰制作职业技能鉴定。

  创建工作走进呼伦贝尔市机关。

  将创建工作延伸到家庭。

  创建工作进学校,老师给孩子们讲解五星红旗的含义。

  鄂温克包商村镇银行的员工骑马为牧民们送去金融服务。

  鄂温克包商村镇银行的员工向客户宣传金融知识。

  鄂温克族牧民收到医保证喜笑颜开。

  呼伦贝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农牧民民族服饰制作职业技能鉴定。

  自2013年启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作为全市发展大局的重要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总抓手,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地区特色、富有成效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截至2017年,全市共有42个民族成分,总人口252.9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1.5万人,占总人口的20.3%。全国仅有的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都在呼伦贝尔;内蒙古自治区19个民族乡(苏木)中,呼伦贝尔有14个;国务院决定特殊扶持的28个人口较少民族中,内蒙古自治区仅有的4个人口较少民族均在呼伦贝尔聚居。新中国成立以来,呼伦贝尔各民族群众休戚与共、共同守护着这个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东与江苏两个省份行政面积总和的、全国行政面积最大的地级城市。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呼伦贝尔市以其全国唯一的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的地缘优势,成为向北开放的大载体和大平台。

  2013年,呼伦贝尔市启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经过5年的努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已经厚植于群众之间,展现出蓬勃光彩。环境变美了,生活变好了,出行更加方便了,邻里更加和睦了,创业的机会更多了……从幼儿园、家庭到社区,从企业、园区到机关,从寺庙、景区再到边防哨所和乡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所取得的成效正一点一滴地渗透到百姓的生活中,呼伦贝尔市各族群众从中切身感受到了创建带来的实惠和好处。

  “一把手”责任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创建格局

  在呼伦贝尔,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市委书记于立新和代市长姜宏等领导以身作则,带头搞好民族团结,下基层、入乡村、进森林、走边关,蒙古包、猎民点、农田地、边防线……处处留下了他们访民意、听民生、解民难的身影。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呼伦贝尔市建立创建工作“一把手”责任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相关市级领导任副组长、市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出台了《呼伦贝尔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方案》《呼伦贝尔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命名管理办法》等制度和办法,各旗市区均建立了党委统筹、政府部署的推进机制,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形成了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创建工作格局。

  在机构保障上,呼伦贝尔市编委会批准市民委成立了政策法规和监督检查科,增加4名事业编制;在经费保障上,2014年、2015年市本级每年安排民族工作机动金100万元,2016年安排创建工作专项经费120万元,2017年起每年安排创建工作专项经费380万元;各旗市区也都根据本级财政实际,每年投入50万元至100万元创建工作经费。五年来,市旗两级累计投入专项经费近3000万元,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在措施保障上,将创建工作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考核体系和重点工作督查范围,层层落实责任、逐级考核评价,保证创建工作实处着力、不流形式。全市上下构建了党委主导、政府落实、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创建工作新机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创建格局。

  创新工作载体,推进创建活动全覆盖

  呼伦贝尔市民委党组书记、主任佟文泉向记者介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兴安盟召开后,呼伦贝尔市结合地区特点及时调整工作部署,把会议提出的“自觉提高创建站位、丰富创建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创建规范度、增强创建实效、凝聚创建合力”6个方面要求融入日常工作中,在扎实做好“六进”的基础上,将创建工作延伸到边防哨所、景区、园区和家庭,以“十进”推进创建工作全覆盖。按照“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分类指导、同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对不同领域提出不同要求,使创建工作更加具体化。

  七月的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正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优美的风景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萨仁其其格正坐在蒙古包里跟老姐妹一起把牲畜的毛手工纺织成线,为编织五畜绳备料。这几天,她开在鄂温克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的店面生意很好,游客非常喜欢象征吉祥的五畜绳,都卖脱销了,萨仁不得不多找几个帮手一起制作。萨仁其其格是达刊手工艺品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办人,同时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畜绳的传承人,她将祖辈传下来的五畜绳编织手艺变成新产业。2016年,鄂温克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落成,她的合作社被纳入到第一批进园企业名单,各项创业优惠政策,为她更好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两年来,达刊手工艺品牧民专业合作社的48人中有21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萨仁其其格说:“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的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减轻了我们的压力,也使我们这些祖传的手工艺有了出路。”

  鄂温克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是呼伦贝尔最大的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创业园为有创业意愿的各民族创业者提供创业场所及相关配套服务,为入园企业提供两年内免房租、免网络费以及免费的创业培训、创业课程,并帮助企业办理创业担保贷款等。目前,创业园已入驻创业企业118家,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8个,非遗传承人28人。

  鄂温克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是呼伦贝尔以繁荣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推动创建工作进园区的一个缩影。在创建工作中,呼伦贝尔市形成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合力创建”的良好氛围。全市现已建设各类创业园区(基地)67家,入驻企业3045户,带动各族群众3万余人创业、就业。

  在陈巴尔虎旗巴彦社区活动中心的展示长廊里,记者看到一张张的“最美家庭”照片,里面有些家庭是多民族家庭,家庭成员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但是他们洋溢出来的甜蜜笑容是相同的,笑容的背后,是团结、友爱、包容的家风。这是创建工作进家庭的最美写照。呼伦贝尔市结合市情积极探索创建工作“十进”,针对不同领域提出不同要求。在机关推行部门联动、行业联建、结对联创,着力构建共建共管的工作格局。在乡镇大力开展“五个一”活动,着力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在社区把创建工作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在学校和幼儿园开展“看图说画”“唱读讲学”“明辨思行”活动,着力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在企业把创建工作与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和谐共荣的地企关系。在寺庙大力开展创建“和谐寺观教堂”,着力营造爱国爱教的浓厚氛围。在边关积极培育和推广“蒙古包哨所”“牧民哨兵”,着力筑牢祖国北疆安全屏障。在景区开展“遵守民族政策、尊重民族风俗”宣传,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宣传窗口;在园区倡导互学、互助、互补,着力巩固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在家庭倡导讲文明、树新风,着力系牢民族团结的感情纽带。载体的拓展和活动的延伸,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方位、无死角,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重视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每天早晨,陈巴尔虎旗巴彦社区喜欢民族文艺的居民会兴致勃勃地走进社区的活动中心,歌迷、舞迷、民族乐器迷们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可别小看这个社区的活动中心,有莫日格勒文体协会、四胡协会、老年协会、幸福秧歌队等许多民族民间文体组织入驻。巴彦社区主任宫晓杰告诉记者,在这些队伍的影响和带动下,社区开展了秧歌、太极、广场舞、四胡等多种活动,参与人数高达千余人,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挖掘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讴歌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四胡协会自编自唱的《巴尔虎民族英雄赞》等曲目在社区居民中广为传唱,形成了浓浓的正能量。

  社区里歌声飘扬,剧场里舞姿翩跹。由呼伦贝尔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呼伦贝尔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呼伦贝尔民族歌舞剧院承办的“在一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惠民文艺演出”为创建工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把这台惠民文艺演出节目推向更高的艺术层次,呼伦贝尔民族歌舞剧院的演员们一丝不苟地排练两个月,各民族演员精诚协作、团结一致,从服装到舞美,处处彰显着“精彩、精致、惊艳”,激发了社会各届和广大群众的参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向深入。

  不论是社区活动中心的“票友”演出,还是专业演员的倾情奉献,这都是呼伦贝尔为营造浓郁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采用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手段。呼伦贝尔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终极目标,着力发展民族文化宣传事业,先后推出了原生态儿童合唱《五彩呼伦贝尔》、民族歌舞剧《天边》、大型原创民族歌舞诗剧《呼伦贝尔大雪原》等文化名片,使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绽放出了时代光芒。全市44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生动诠释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关系,使“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各族干部群众思想。

  五年来,呼伦贝尔在各级媒体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专版,在广播电视媒体播出专题报道,在门户网站发布信息,在微信公众号推送消息,用先进事迹教育感染了各族干部群众,唱响了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形成了各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五年耕耘,硕果累累满枝头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来的五年,是呼伦贝尔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着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五年,是全市各族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的五年。五年来的实践,呼伦贝尔市创建工作取得了广大干部认可、各族群众满意的成效,这些成效正在对呼伦贝尔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86亿元,与2013年相比,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44.3亿元,与2013年增长41%;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8%,5年提高20.8个百分点。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成长。民营经济持续发展,中小企业素质提高,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51.7%提高到54.3%。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信息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宽带网络实现村村通。荒漠化和沙化、呼伦湖和矿山治理取得重大进展。

  创建工作极大地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目前,全市少数民族聚居行政村全部实现了通沥青(水泥)路,14个民族乡综合文化站均达到“四有标准”,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231个嘎查(村)都建有综合文化室或民族文化广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29元,较2013年增长19.6%,农村牧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446元,较2013年增长60.1%。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22%和99.12%,分别比2013年提高2.1和2.0个百分点。近3年来全市累计举办农技推广、农机、种植、畜牧等培训班共2200余期,培训农牧民63.5万人次,全市有7个旗市区被评为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地区。累计投入1120万元在牧区大力实施“健康保障小药箱”工程,配备流动医疗工作站46台,为牧民发放小药箱13980个,覆盖165个嘎查,服务43124人,距苏木(乡镇)5公里以内牧户小药箱覆盖率达到100%。

  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市公务员队伍中,少数民族7014名,占总人数的39.2%左右;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中,少数民族3923人,占总人数的28.8%;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少数民族14540人,占总数的26.6%。

  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大好局面将祖国北疆打造得更加亮丽。

  创新载体 亮点纷呈

  呼伦贝尔市结合市域内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交融的实际,在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六进”的基础上,将创建工作的触角延伸到边防哨所、景区、园区和家庭,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区特点的“十进”体系。

  以“十进”为载体的创建工作强调找准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和价值结合点,使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5年的努力,全市创建工作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互为支撑、相得益彰,不断夯实了呼伦贝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呼伦贝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是一个由8个民族成分员工组成的大家庭。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人社局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为目标,把创建工作与人社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社会保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月基础养老金由2009年的55元提高到2017年的110元,增长220%。在自治区率先启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打破了城镇居民与农村牧区居民参保壁垒。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由2012年的240元提高到2017年的450元,提高87.5%。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工作,少数民族农牧民群众外出看病不再需要垫付医疗费用,跨省异地就医结算人数列于自治区首位,得到国务院督查组的肯定。

  市人社局非常注重提升少数民族群众就业能力,有针对性地组织少数民族劳动力开展民族服饰剪裁制作、家政服务、烹饪、奶制品制作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2015年至2017年培训少数民族群众9000余人,培训后带动就业6000余人。

  鄂温克包商村镇银行于2009年成立,是全国首家进驻少数民族自治旗的村镇银行。银行的少数民族员工占员工总人数的51%,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多年来,包商村镇银行立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坚持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为抓手,着力打造“马背银行”,服务三牧事业,在呼伦贝尔草原奏响了一曲地企和谐的民族团结进步赞歌。

  鄂温克包商村镇银行下沉网点服务,着力解决偏远牧区最后一公里的金融服务难题。鄂温克旗地广人稀,金融单位在嘎查开设机构成本高。但该行以每年增设一个网点为目标,不断向基层延伸服务网点,扩大服务覆盖面,并且将营业网点设立于金融服务相对缺乏的巴彦托海镇、大雁镇、伊敏镇等乡镇地区。选派精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牧区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到信贷岗位,开展金融扫盲,设立苏木、嘎查流动服务点,定期将金融知识和银行业务送到牧场、蒙古包,被牧民们亲切地称呼为“马背银行”。目前,鄂温克包商村镇银行的服务范围覆盖73个嘎查,受益牧民6万余户,有效填补了金融服务空白,缩小了牧区金融服务半径。

  谚语“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折射出人们对养殖业风险的担忧。鄂温克包商村镇银行突破这一传统,创新提出“牛羊在、贷款安”的牧区信贷理念,实行一次授信、三年分期还贷的信贷政策,极大地缓解了牧民还贷压力,帮助牧民客户脱贫致富。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