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隶属于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雁门乡,位于岷江南岸高半山台地之上,距雁门乡城区约15公里,经国道317可到达。该村海拔两千多米,地处著名的九寨沟风景区必经之路上,地势平缓、宽阔,是岷江大峡谷高半山最大的平地,也是鸟瞰岷江大峡谷风光最理想的场所,至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被誉为“云朵上的街市、古羌王的遗都”。
萝卜寨历史悠久,地势独特。考古学家说:萝卜寨早在3000—4000年前就有人类生存;地质学家说,在岷江大峡谷中阡的这片黄土地感觉像是天外来物。关于村子的民间传说更是丰富多彩、委委婉动人。
萝卜寨曾经的名字是凤凰寨,羌语瓦兹格,关于为什么更名为萝卜寨,有着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有一次外族入侵寨子,寨主凭借英勇顽强和这里得天独厚的险峻地理优势,带领大家勇猛抗敌,使得敌人久攻不下,不幸的是敌人最终攻克了村寨,并将寨主的头颅像砍萝卜一样砍下,后人为了纪念寨主,将村寨改名为萝卜寨。另一种说法是因寨子所处的海拔高度、气候条件以及土质非常适合萝卜生长,当地的萝卜味道既爽口又回甜,因此得名萝卜寨。
萝卜寨建造在岷江大峡谷凤山和凰山之间的高半山上的冰水堆积的阶坡台地上,这100公顷平缓而开阔的土地上,耸立着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萝卜寨是纯粹的羌族聚居村寨,村民全部是羌族。萝卜寨古寨具有非常独特的建筑特色。整个寨子的建筑几乎都是黄泥筑砌而成,居于不同标高的黄泥地台上,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这样的建筑在岷江地区是独一无二的。在建造的过程中,以战争防御为核心思想,几乎家家相通,户户相连,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形成上、中、下三层立体交织的军事堡垒,整个村寨几乎一体。寨内巷道纵横,共有72条巷道,看上去各家各户单家独院,实则相互连通。当外部侵略者攻击的烽火点燃,他们只要登上一家人的屋顶就可以串联通达到全寨,以便于扼守这片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
据说过去的萝卜寨户户都能进入地下通道。遗憾的是,萝卜寨保留下来的最后一段地下通道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被填埋。萝卜寨是一座没有碉楼的羌寨,就是因为它自身完善而强有力的防御体系,这也是萝卜寨有别于其它羌寨的一大特色。
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中, 萝卜古寨寨遭到严重损坏,基本被损毁殆尽,夷为平地,成为汶川县伤亡最严重的村子之一。灾后政府根据重建规划,于旧寨东侧1公里左右的上端云间新建萝卜寨。建筑风格在保持原有羌族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以钢筋水泥构建,增强抗震性能。原寨则开发成羌文化地震遗址景点,避开地质灾害点,保留一部分地震时的原貌,选择一部分重新修建,将建筑恢复成原有风貌。
祖先们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不仅为后世子孙遮风挡雨数百年,更在过去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为他们提供庇护。古寨毁于天灾让人扼腕叹息,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如今,萝卜寨的居民们早已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古寨对于他们来说,除了难以斩断的感情羁绊,更是蕴含着对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深层次含义。
萝卜寨处处充满原始淳朴的风情,因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底蕴,成为了当地群众发展乡村旅游最大资源依存。地震可以毁掉老萝卜寨的房屋,但毁不掉羌寨人种植的樱桃、车厘子、红脆李和核桃,毁不掉满山的虫草、松茸,更毁不掉代代传承的羌鼓、羌绣等传统艺术和文化。
随着萝卜寨被列入国家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羊皮鼓舞、羌族传统习俗等羌族文化也早已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近年来,当地政府在加大对古寨修缮和保护的同时,还增强了新寨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配套服务功能。这让当地群众更有信心呵护好羌寨古村落这份祖辈的“遗产”,并依靠它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行走在萝卜寨,游客可以感受到这里淳朴浓厚的羌族风情。“云朵”、“尔玛”是街市上为数不多的几家民宿。路边上间或有几个售卖羌族服饰、山货的地摊,还有几个穿上羌族新衣服,在慵懒的太阳下消磨闲暇时光的妇女。老老少少都依然在他们固有的地盘上,说着他们自己才能听得懂的古老羌语。寨内还有羌族原生态“释比”文化展演、篝火晚会、烤全羊、喝咂酒、唱山歌、推杆、打钎、走独木梯等娱乐项目。虽然游客不多,但这里也只能容纳不多的游客,几百辆外来小汽车就足以让新寨子堵到上山的那条双车道公路。
目前除发展旅游业外,樱桃生产和销售已成为当地的一个支柱产业。而桃坪羌寨和萝卜寨一日游,也是备受欢迎的一条旅游线路。